由于土地意識抬頭,再加上臺灣產業結構變化,近年有許多具有科技背景的青年返鄉務農。這些“科技農夫”和傳統農民有什幺不同?蘇建鈞的例子是一個很好的時代縮影。
笑稱自己是“非典型農民”的蘇建鈞,從思維到行事作風,的確都和印象中的農民很不一樣。今年30歲、畢業于中山大學材料與光電學系的他,七年前回到家鄉臺南當農夫。從農前三年,他將百分之百的時間投注在田里,從早忙到晚,總是難以抽身。不過,熱愛向外挑戰的他,近期開始把重心轉向營運、企劃、與廠商接洽等,生產工作則交由臺南善化雜糧生產合作社的其他同仁處理。採訪隔天,蘇建鈞還準備帶新婚妻子出國,延宕了快半年的蜜月終于有機會成行。問他怎幺放得下田里的作物?他說,合作社的第一線同仁會幫忙照料,接著又呵呵笑:“人生還是要過啊,賺錢其次。”
建立農務管理流程,幫農民省力蘇建鈞這種懂得適度放手的生活哲學也反映在他的農務成果中。三年前,他認為農民的耕作過程應該可以透過軟體輔助提升效率,于是規劃出一套管理流程。尋尋覓覓后,終于找到高雄凌誠科技公司,花了一年的時間和“至少可以買一臺豪華版國產車”的價格,合作開發出一款農務管理App,協助農民做耕地管理、田間定位導航和食品履歷。
去年,在他的游說之下,農委會也答應投入資源。以原有的設計和規畫為基礎,再結合圖資系統,形成現在的“農務e把抓”App。“以前只有一大堆表格,現在變成圖像化管理,差很多。”此外,農民也可以在App上針對特定作物進行工作排程和人力調度,提升工作效率。
有了農委會的支援,App的使用範圍也變得更廣,從原本只有合作社內不到十人能使用,到今年5月中,全臺灣已經有超過1千名農民加入,總耕地面積高達1,566公頃,“CP值變得更高了。”不過,他認為“農務e把抓”還有更多使命等待完成,未來希望能從生產端延伸到採收、售后和庫存處理等方向。
把耕作交給自駕,做更有價值的事擁有科技背景的蘇建鈞,對于未來農業的想像是什幺?“第一個是自動駕駛,美國大面積耕作田區已經可以自動駕駛了。你只要規劃好路線,它就會自己耕作。農人不需要被綁在上面,可以做更有智慧的事情。第二是無人機,搭配多波長光譜偵測器,可以偵測田間農作物的生長狀況。例如哪邊肥料下太多了,顏色會變深。”他表示,現在都是採人工巡田,必須要很有經驗的老農才知道農地出了什幺狀況。但是當耕作面積一大,記錄起來就更困難了。而透過無人機和圖像分析,可以幫農民節省許多力氣,“未來的農民只要負責坐在電腦前決策就好了。”
蘇建鈞說,過去六、七年來,臺灣進入農業的年輕人變多了,大家都有一定的抱負和夢想,絕對跟過去不太一樣。“臺灣人要做更有價值的事。”生長于務農家庭的他說,“農民沒有必要再像過去一樣,讓消費者用憐惜的心態來採購作物。”
蘇建鈞,74年次,中山大學材料與光電學系畢,原本的夢想是當高中補習班老師,卻在23歲回到家鄉臺南從農。蘇建鈞經營的農地特色專線:劉剛 13911133352
E-mail:[email protected]
北京金恒智能系統工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7-2020 by Create-china.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未經許可,任何模仿本站模板、轉載本站內容等行為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電話:86+10-62104277/2248/4249 傳真:86+10-62104193-819 京ICP備10010038號-2網站XML
智慧機房
在線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