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臺灣出現一股返鄉務農風潮。然而小農資本少、土地面積小,如何用最低成本達到最高效益?崇尚開源精神的陳幸延用自製小型農具,為傳統農事注入新思維。
採訪當天,宜蘭飄著雨,陳幸延早早就在等待我們。他的鏡片上滿是水珠,卻完全沒有要擦拭的意思。做為農夫,讓雨水成為身上的一部分,似乎再自然不過。
四年多前,從圣約翰科技大學資訊系畢業的陳幸延,在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資訊中心開始了職涯的起點。不久后,因為開放原始碼生態學(Open Source Ecology)理念的號召與啓發,于是2014年底決定落腳宜蘭,透過深度參與農事和自製小農業機械,實現開放原始碼所倡議的自造者精神,同時也找到自己“過生活的方式”。
開放原始碼生態學是雅庫博夫斯基(Marcin Jakubowski)在2003年成立的社群,強調在開放精神之下自製農具,以最少資源達成土地永續發展的目標。在一年多的務農過程中,陳幸延深刻體會到,農田里的許多問題其實可以透過簡單自製的軟、硬體解決。因此,他發揮過去所學,開發出用廢料和電子零件組裝的電動割草機、可以測量和記錄天氣變化的天氣盒、能自動調節水田水位的水閘門和雷射驅鳥槍等各式小型農具,并且放在村中和其他農民共享。這些小型機械不僅有趣,能夠減輕大家工作負擔,而且成本大多低廉。以割草機來說,一般分為吃油和電動兩種。前者價格低,但是對環境影響大,后者則是單價高,一臺要2萬多元,對小農來說負擔太大。不過,陳幸延自製的割草機材料來自汽車水箱風扇的舊馬達、從鐵工廠取得的鐵片和電子零件等,成本為零。
“小農資本低、土地零碎,很難用資本式的做法,幸延的發明能夠解決農地里的小問題。重點是很好玩、很有趣。”與陳幸延相熟、同樣在宜蘭承租土地耕作的叁零叁伍冰果室老闆陳可為指出。
不過,陳幸延的發想并不是那幺容易被理解,“現在應該還是有人不太能接受。”他坦言,剛到宜蘭時,農民看到他使用電腦,就會聯想到要用科技取代人力,“事實上這不是我的出發點。”陳幸延認為,農村缺工問題嚴重,而且現在農民在處理農事時多半缺乏討論和交流的對象。因此如果能透過機器輔助,例如記錄氣象或將部分工作自動化,就可以獲得更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大家還可以發揮所長、共同參與。開放精神很理想,但如何說服別人加入這個行列?“開放心胸,不一定要強迫別人。如果覺得有趣,人家應該就會加入了。”他笑著說,態度謙和卻堅定。
陳幸延,77年次,圣約翰科技大學資訊系畢業。兩年前來到宜蘭務農,以自製小型農具發揚開放原始碼生態學精神。陳幸延經營的農地特色專線:劉剛 13911133352
E-mail:[email protected]
北京金恒智能系統工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7-2020 by Create-china.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未經許可,任何模仿本站模板、轉載本站內容等行為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電話:86+10-62104277/2248/4249 傳真:86+10-62104193-819 京ICP備10010038號-2網站XML
智慧機房
在線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