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近年來創新創業風潮盛行,但如果沒有專利概念,就無法支撐新一波的創新浪潮。”中臺專利云創辦人周延鵬說。周延鵬過去曾擔任多年鴻海法務長,處理過許多國際各種智慧財產權糾紛,日前更被國際智慧財產管理雙月刊選為全球前40大最具影響人物。
周延鵬所成立的中臺專利云,旗下業務專注于智慧財產生命週期管理,及全球專利大數據分析,擁有Patentcloud專利檢索分析平臺,可查詢包含美、歐、臺灣、日韓等國的全文資料。今日適逢成立一周年,中臺專利云發表“臺灣各大學投入研發資源及產出專利效益之研究”,分析近6年來,臺灣大專校院在美國專利的申請及營運現況。
分析:產學間有落差中臺專利云此次從各校研發力(專利數與教師、碩博士人數比率);投入經費(科技部補助件數、金額);專利創新價值度(專利被引證數);專利貨幣化呈度(專利轉移、授權、訴訟);布局領域等不同面向進行分析,利用中臺專利云的大數據技術與演算法,統整與分析關鍵指標。
報告中指出,臺灣學術單位每年投入大量的研究經費,并將部分研究成果專利化,然而經過中臺專利云的檢索平臺分析后發現,多數的專利無法透過授權或技術轉移等運營模式將成果化為收入,實現“貨幣化”的目標,導致專利量大但無含金量。(專利貨幣化:指專利用于專利侵權訴訟、質押擔保、授權、轉讓等行為。)
研究中也發現,從專利布局來看,政府近年來著重于推動工業4.0以及生醫產業發展,但學術單位申請的美國專利分布仍以資通訊硬體為主,醫藥產業則偏重于藥物製劑以及醫材而非生物製品,明顯與產業政策脫節。
布局學術網路,從基礎做起談到學術專利為什幺重要?周延鵬指出,學術單位是國家基礎研究的根基,是創新產業技術和培育英才的搖籃,政府制訂帶著國家往前沖的政策,應確保與相關領域的研發方向相符。他建議,未來可針對“嚴選研究題目”、“控管品質并慎選代理人”、“建立貨幣化機制”三個方向來進行,提升專利營運。
另外,周延鵬表示,目前中臺專利云已與全臺灣近70所大專校院合作“每校都有專利云”的專案,在校內的技轉育成中心或是圖書館,提供各校師生查找世界專利。讓專利概念從學術扎根,進而產生后續的創新動能。未來也將持續研發專利檢索平臺與大數據分析技術,協助產學研界做好完善的智慧財產管理,讓智慧財產成為資產而非負債。
專線:劉剛 13911133352
E-mail:[email protected]
北京金恒智能系統工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7-2020 by Create-china.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未經許可,任何模仿本站模板、轉載本站內容等行為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電話:86+10-62104277/2248/4249 傳真:86+10-62104193-819 京ICP備10010038號-2網站XML
智慧機房
在線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