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Gogoro賣的不是機車,是行動能源”,想要從維修、甚至換電池賺取利潤,那幺他們的首要任務就是降低消費者的進入門檻,進入到大眾市場。從一次買斷,改採訂閱模式,會是一個合適的解方。
被譽為近十年來最受矚目的臺灣新創公司——Gogoro(睿能創意),今年初于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推出智能電動機車(smartscooter)以來,及之后舉辦的試乘會,都成功吸引了眾人目光。然而,自從6月份的價格發表會后,網路上即負評不斷;更糟糕的是,從Google Trend的趨勢來看,現在連討論也沒有了。Gogoro在策略上出了什幺問題?
目前最多爭議的是價格。Gogoro定價新臺幣12萬8000元,與該公司官方做為比較基礎的125cc摩托車(市面售價約8萬1000元)價差明顯,因此支持者的聲音愈來愈少。當然,也有少部分意見認為,Gogoro的設計與材質確實撐得起這樣的價格。
設計究竟值多少價錢,見仁見智。
有近70年歷史的義大利摩托車品牌Vespa去年底于臺灣推出最新車款,其中Primavera系列的價格也是12萬8000元(或許Gogoro正是參考Vespa的定價?),說明高價摩托車確實有一定的市場。
純粹從高價摩托車市場來看,Gogoro的定價不至于太離譜,我們想探討的是,這個價格背后所隱含的策略方向是否正確?
一臺近13萬的Gogoro,和同價位Vespa差在哪里?Gogoro創辦人陸學森曾提到,“Gogoro賣的不是機車,是行動能源。”假使這真的是最終目標,那幺12萬8000元的定價,注定無法帶領公司走向那應許之地。
拿Gogoro和Vespa來比較,撇開主觀的品牌和設計因素,消費者同樣付出了12萬8000元,他們所獲得的是一樣的交通工具嗎?顯然不是。
舉例來說,如果你想騎摩托車環島,就不可能選擇Gogoro,因為目前設置的電池交換站僅限于新北市與臺北市,跨出大臺北地區就有回不來的可能。
此外,Gogoro的輪胎與耗材都是特殊規格,與Vespa可以在任何一個車行換輪胎、換機油的模式完全不同。我的第一臺摩托車,也是最后一臺摩托車,騎了足足14年之久,這中間我從不需要擔心任何一家加油站或摩托車行倒閉,但是Gogoro的使用者卻必須擔心充電站不夠普及怎幺辦?如果Gogoro經營不善,我以后會不會無法充電或維修?Gogoro能夠承諾提供14年的服務嗎?
兩臺摩托車售價相同,購買Gogoro的消費者,顯然必須承擔更多的隱形風險和實質成本。
7月底,Gogoro公布預購一個月的銷量約400臺。以電動機車來看,這算是合格的成績,但是如果Gogoro想賣的是行動能源,想進攻一般機車市場,就必須搶占汽油機車的大眾市場份額,也就是一個月約5萬臺的銷量。兩相比較,Gogoro離“大眾市場”非常遙遠。
採取訂閱模式,Gogoro才跑得動如何降低產品的進入門檻,讓消費者愿意嘗試新的技術、品牌與產品?全錄(Xerox)的印表機案例做了最好的示範:透過租賃方式,消費者按印量付費,不必一次投資大量金錢,不用擔心機器效能不佳或后續維修無門等問題,全錄也因此成為影印機的代名詞。
這也是上個月專欄文章〈訂閱經濟來了〉所提到的案例。讀到這里,你應該已經發現,Gogoro目前的困境最適合採用訂閱模式:消費者擁有的是“使用權”而不是“擁有權”;企業提供的是“服務”而不是“產品”。
延續前面的例子,消費者買了Vespa,Vespa不會知道你去哪里換輪胎或加油,Gogoro卻必須提供后續維修和電池服務。而如果Gogoro可以從維修、甚至換電池賺取利潤,那幺他們的首要任務就是降低消費者的進入門檻,進入到大眾市場,否則連機車都賣不出去,又怎幺會有后面的能源收入?
我認為,Gogoro應該試著把機車硬體、電力、維修等總成本攤提到每一公里,再按里程數向使用者收費。假設12萬8000元的硬體成本的耐用里程數是3萬公里,那幺每公里的攤提成本就是4元。而以目前的精省方案來看,月租費299元可享100公里的里程,加上硬體攤提的成本,那幺使用者每個月騎100公里的費用就是699元。
對于消費者來說,他擁有的是這100公里的使用權,Gogoro提供的則是這100公里的硬體、電力與維修服務。相較于要使用者一次掏出12萬8000元來,這樣的定價模式,將會讓初期使用者數量大幅度增加。而當使用者數量增加之后,Gogoro也才有充分的數據去改良產品與服務,充電站與后續的加值模式也才得以運作,整個商業模式也才有玩轉起來的可能。
定價和商業模式無法配合,產品優勢正在流逝當然,Gogoro如果想採行訂閱模式,絕對不是調整價格方案就夠了。由于產品并非賣斷,就必須在產品耐用度與客戶服務上花更多工夫,產品設計也必須考慮模組化與可回收性,便于日后推出新型號,或者在消費者退租后做零件的更新與替換。
簡單來說,企業策略應該是一系列的行動配合,以達到預期目標。如果Gogoro想賣的不是機車,而是行動能源,那幺現階段的價格、產品和商業模式之間不僅無法配合,也將公司帶離目標愈來愈遠。這就是為什幺在產品發表會上獲得讚嘆連連的Gogoro,幾個月之后會變成唉聲連連。
隨著愈來愈多國內外業者投入電動機車的市場,Gogoro的先進者與產品設計優勢,正在一點一滴地消逝。倘若還沉浸在產品優勢或消費者不懂我們的這種思維,那幺,未來我們講到電動機車時,很可能就不會再出現Gogoro這個名字了。
專線:劉剛 13911133352
E-mail:[email protected]
北京金恒智能系統工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7-2020 by Create-china.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未經許可,任何模仿本站模板、轉載本站內容等行為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電話:86+10-62104277/2248/4249 傳真:86+10-62104193-819 京ICP備10010038號-2網站XML
智慧機房
在線體驗